财政部:高素质人才队伍建设项目绩效评价报告

为加强财政资金绩效管理, 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益,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预算法》《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实施预算绩效管理的意见》和《关于人大预算审查监督重点向支出预算和政策拓展的指导意见》等相关文件规定, 财政部预算评审中心组织第三方机构和专家成立绩效评价工作组, 对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简称“人社部” )高素质人才队伍建设项目开展了绩效评价, 现将有关情况报告如下。


一、基本情况


(一)项目背景。


2011年,人社部根据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结合部门职能,着眼于实现专业技术人才发展目标任务, 从国家高级专家培养选拔、博士后事业发展、吸引高层次留学人才、专家服务基层等方面提出了多项政策措施。为贯彻落实相关规划和政策要求, 实施本项目。


(二)项目目标。


该项目主要目标是,通过完成国家资助博士后研究人员计划、博士后国际交流引进和派出计划、博士后创新人才支持计划、博士后专项交流计划等项目,推动博士后事业健康有序发展;通过完成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和院士津贴发放及管理工作,进一步发挥对高层次人才的激励作用,推动高素质专业技术人才队伍建设;通过开展专家服务基层活动、培养新疆西藏少数民族专业技术人才,发挥高素质人才队伍力量,带动相关地区技术能力水平提升


(三)项目内容及资金投入情况。


该项目是人社部专用一级项目, 由博士后日常经费、政府特殊津贴管理服务等多个二级项目构成, 2019年二级项目14个,主要涉及博士后队伍建设、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制度实施、考试服务保障、专家服务基层、吸引留学回国人员等方面工作。2019年项目预算安排22. 36亿元(当年财政拨款20. 08亿元),实际支出20. 85亿元。其中,博士后日常经费、政府特殊津贴管理服务2个二级项目资金占到该一级项目预算资金总额的84. 4% 。


二、绩效评价工作开展情况


( 一)基本情况。


1.评价目的。本次绩效评价以项目预算资金为主线, 力求客观反映项目实施实绩和问题, 全面衡量财政资金资源配置、管理和使用效率, 推动部门项目支出结构持续优化,进一步促进项目科学决策和高效管理, 更好实现政策目标。


2.评价范围。鉴于博士后日常经费、政府特殊津贴管理服务2个二级项目占项目预算总额比重大, 且项目的政策性强、实施周期长、涉及群体广、社会关注度高, 为进一步聚焦项目核心和关键, 增强绩效评价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本次评价以2019年博士后日常经费、政府特殊津贴管理服务2个项目的重点工作任务和资金使用绩效为重点, 兼顾其他项目执行情况, 同时结合近三年整体工作实绩, 对项目决策、 管理实施、 项目完成情况及取得效益进行全面分析。


3.评价思路和指标体系。 本次评价立足国家高素质高层次专业技术人才队伍建设发展现状,着眼深化预算管理制度改革的要求, 聚焦短板问题,突出预算配置和政策导向。评价指标 以《项目支出绩效评价管理办法》(财预〔2020〕10号)为主要参考,结合项目特点,设置4项一级指标、9项二级指标、20项三级指标。一是决策(25分),主要评价项目立项、 绩效目标设定以及资金投入分配。二是管理(25分),主要评价资金管理和 组织实施。三是产出(25分), 主要评价博士后日常经费、政府特殊津贴发放等工作目标完成情况及完成时效。四是效果(25 分),主要评价项目在促进博士后队伍建设发展,激励高层次人才专家发挥作用以及服务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等方面的社会效应。绩效评价结果根据评价分数分为4个等级:综合得分在90(含)-100分为优, 80(含)-90分为良,60 (含)-80分为中, 60分以下为差。


4.评价方法及实施。本次绩效评价通过政策研究、 实地调研、问卷调查、比较分析、专家座谈等多种方式开展。综合考虑疫情防控工作部署和要求,选择人社部相关单位、中西部地区部分高校等单位进行实地调研。


(二)评价结果。 


项目设立符合专业技术人才发展规划的相关要求, 内容与职责匹配性较高, 有关业务制度、 办法较为健全。近些年来在预算评审、 重大项目评估和部门整体绩效评价等工作推动节,部门持续推动项目优化整合,努力消化结转结余资金,项目预算执行率不断提高。项目实施对博士后队伍建设发展、政府特殊津贴专家选拔起到了积极作用,推动了高素质专业技术人才队伍建设。评价发现,政府特殊津贴制度在当前人才发展新形势不已逐渐成为以精神激励为主的荣誉性制度,博士后日常经费国家资助指标的分配以及对项目事中事后的跟踪管理有持加强。项目预算绩效目标和产出指标的挑战性有待进一步提升。


人社部高素质人才队伍建设项目绩效评价得分81分,综合绩效评价等级为“良”。

1.产出和效果情况分析。 


2019年博士后日常经费的各类资助计划、政府特殊津贴管理发放以及专家服务基层等项目的工作目标基本实现。项目实施对博士后队伍规模壮大、能力素质提升起到了一定的推动作用, 博士后论文、专利、项目和奖励等方面基本保持稳定增长态势。博士后培养、政府特贴专家选拔进一步聚焦国家战略发展急需紧缺领域,服务国家经济社 会发展的作用逐步显现。项目实施效果也还存在不足,如:博士后作为吸引、培养高层次创新型青年人才的渠道作用尚未充分发挥,在职业发展前景、薪酬待遇、身份定位等方面仍受较多制约。


2.决策和管理情况分析。


项目内容围绕《专业技术人才队伍建设中长期规划( 2010 2020年)》的重点举措设置,依据充分, 与职责匹配程度较高。


 博士后国际交流计划、博士后创新人才支持计划、博士后日常管理及专家工作、考试服务保障等方面工作制定了较为健全完善的制度办法,有效保障项目顺利实施。近些年来 部门按照强化项目支出管理和预算编制的有关要求,结合财政部预算评审中心重大项目评估和部门整体支出绩效评价的意见建议,不断优化支出结构,加强项目整合力度,该一级项目下的二级项目总数由2017年的23个降至2019年的14个,总体 预算执行率由85. 2%提高至93. 3%,资金使用效率有所提升。


项目在决策和管理过程中仍存在短板,一定程度影响了项目效果,主要是:博士后管理等部分业务工作经费类项目的资金使用效率仍有待提高。博士后日常经费国家 资助指标的分配与不同地区、不同学科的发展需求不够适应,政策精准性不高。项目组织管理实施方式趋于固化,跟踪问效机制和动态调整机制不够完善 。


三、 主要问题


(一)在新的人才发展环境下,政府特殊津贴的荣誉性激励作用有待进一步增强。 实施30年来, 政府特殊津贴制度在落实党的知识分子政策,推动我国高层次人才队伍建设,激励引导广大专家人才积极投身现代化建设等方向发挥了重要作用。但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政策的制度背景和实施环境已经发生了明显变化。当前人才薪酬构成己多元化,高层次人才收入 水平显著提高,政府特殊津贴荣誉性功能定位有待进一步明确和强化。


(二)博士后日常经费国家资助精准度有待进一步提高。目前博士后国家资助指标主要是基于设站单位在站全职博士后人数,按一定比例进行分配。东部经济发达地区和重点高校研究平 台好、科研项目多,博士后招收规模大,获得的资助指标自然较多,其他普通高校或中西部经济欠发达地区设站单位,由于自筹经费能力有限,对国家资助经费的依赖性更强,但获得的资助指标却相对较少。


(三)项目组织管理、跟踪问效有待进一步增强。 一是管理手段和方式较为固化。如博士后资助项目管理、政府特殊津贴人员选拔等,一直沿用既有的工作计划和原有的基数比例分配指标和资金,适应新情况新形势的动态调整不足。 二是跟踪问效机制不够健全。 项目单位在博士后日常资助、政府特殊津贴等项目实施过程中,工作多侧重在人员选拔、项目评审等方面,对项目实施的跟踪问效和全过程管理机制不够健全。


(四)项目预算绩效管理水平有待进一步提升。一是资金使用效率有待提虽然近年来项目预算执行情况总体有所提升,但2019年14个二级项目中,有6个预算执行率低于80%。 二是绩效指标缺乏针对性,目前项目产出指标多是基于项目活动而设置的 “过程性” 指标,如资助人数、 会议数量等,不足以体现业务的关键和核心,指标质量有待全面提高。


四、 有关建议


(一)进一步明确政府特殊津贴制度的功能定位。以专业技术人才队伍建设中长期规划、政府特殊津贴阶段性政策到期结束为契机,结合当前制度建设环境、政策实施条件出现的新形势新变化,对政府特殊津贴制度的功能定位和作用机制进行梳理和评估,进一步明确政策目标, 突出以精神荣誉鼓励为主的原则。


(二)对博士后日常经费国家资助指标分配采取差异化方式,提高政策精准性。 综合考虑地区差异、 学科差异等因素,调整完善博士后日常经费国家资助指标分配方式,实行差异化和精 准支持,对高水平大学和研究院所的优秀站点,可采取奖励性资 助措施,调动设站单位的积极性,形成动态资助。同时,持续深 化博士后制度改革,充分发挥设站单位的主体作用,引导建立多元化的经费投入机制。


(三)完善项目组织管理方式,最大程度激发高素质人才队伍活力和创造力。一是积极拓展人才管理思路,加强从宏观政策角度管理人才,瞄准短板问题,增强政策供给,建立健全政策动态调整机制。发挥财政资金引导作用,充分调动地方政府、企业、 高校、科研院所对人才投入的积极性。二是完善项目全过程管理链条,强化对项目的事中事后监管,建立健全目标任务实施情况 定期报告制度和阶段性评估制度,跟踪发现项目实施过程中出现的新情况、 新问题,及时研究解决。


2020年8月4日 17:45
浏览量:0